神通資科董事長蘇亮:智慧城市發展應建立完整產業生態系

聯合國預測,到 2050 年全球將有接近 70 %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。為因應城市化日益加深帶來的挑戰,許多國家運用資通訊技術,展開探索和嘗試,希望解決居住、交通、能源、汙染等問題,當人工智慧(AI)和物聯網(IoT)匯流成為人工智慧物聯網(AIoT),更帶動新一波的智慧城市發展,只是不論智慧城市如何演進,缺乏緃觀思惟,在沒有標準下,各自發展,導致資訊、應用等碎片化,一直都是籠罩在智慧城市發展上的陰影。

勤業眾信(Deloitte)在「 5G 賦能智慧城市白皮書」曾這樣描述:在傳統的智慧城市建設中,由於將智慧應用細分成眾多的領域,建設內容相當廣,使得城市在規劃發展時容易失焦,而且使用的技術缺乏標準,各項數據資訊碎片化相當嚴重,使得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時,無法形成有效的資源整合。

在這份白皮書中提到的傳統智慧城市建設,有時稱為智慧城市 1.0 的時代,不僅數據資訊是碎片化,許多創新也是碎片化,並沒有完成發展智慧城市的最根本要求:提升市民滿意度和體驗。隨著AIoT、5G、Cloud Computing等資通訊科技日益成熟,催生更多的智慧城市創新應用,為智慧城市的建設帶來更多可能性。

即使是這樣,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初期,若是缺乏縱觀思維,甚至存在部門主義,各自發展系統,不僅城市管道、土木等皆重複施作,浪費成本;在技術和數據缺乏標準的情形下,資料格式不一,無法共用,仍無法消除資訊碎片化的狀況,甚至導致新應用發展緩慢,一旦重新設計發展,也造成資源浪費。

台灣的軟體開發能力相當堅強,每年的智慧城市展,各國城市首長來參觀時都感到驚艷。即便我們表現十分優異,各種智慧系統也受到國外系統整合商青睞,然而輸出國際卻仍困難,主要原因在於政府採購法的規範下,許多政府專案,仍呈現碎片化的狀態,各種智慧系統的開發基礎,是建立在個別執行單位上,不論是場域或是系統本身,規模過小且各自獨立,因此無法進行整體規劃,廠商(特別是系統整合商)無法藉此累積整合經驗,當然也無法孕育出整合實績,對於輸出國際是一大劣勢,無法在國際舞台上發揮台灣科技產業的真正實力,甚是可惜。

政府應協助業界,建立「國家級系統整合平台」,摒棄過去切割成許多單項、短期、碎片化的概念驗證專案(Proof of Concept;POC),將場域釋放出來,讓專案基礎建立在「完整」的場域,例如,具備完整供應鏈或是可整合管理的場域,系統整合廠商(SI)可作為領頭羊,發展可持續執行、可高度複製的軟硬體及應用服務,而政府也應策略性長期支持應用服務廠商,確保永續發展。

台灣在1999年推動的資訊業電子化ABCDE計畫,就是整合國內資訊業系統廠及上中下游廠的電子供應鏈計畫。這條電子供應鏈連結了國際大廠客戶,讓我們專注於發展設計、製造、代工,造就了今日蓬勃的電子資訊產業,相對的也提高了我們對於國際大廠客戶的依存性。

「國家級系統整合平台」將有助於建立各產業的 ABCDE 計畫,過去以國際大廠作為鏈結中心點的模式,轉變成由系統整合商帶領各產業,進行橫向的系統整合,同時進行垂直的上中下游大數據分析,將單向的客戶依存性,轉化成產業生態系(Eco System),產生出更為完整、更具價值的 POC,對於我們輸出國際將會是一大優勢。

許多城市在進行智慧城市建設時,都採用借重產業生態體系的做法,經由和企業合作投資等方式,共同開發創新解決方案。類似的狀況也體現在台灣將智慧城市應用輸出國際的案例上,當澳洲昆士蘭 Redland City 引進智慧病媒蚊防疫應用時,是由當地政府、台灣政府及企業各出資1/3,結合三方力量,創造三贏,將台灣的城市應用輸出海外。

2018年成功輸出菲律賓的自動查驗通關系統 E-Gate,也是運用產業生態系的力量,由系統整合商整合機電系統、監控系統、通訊系統等相關領域的100多家廠商,將快速、彈性、高品質、互補等台灣優勢,帶進國際市場。

如今政府因應數位創新浪潮,將建設智慧國家視為維繫國家整體競爭力的重要途徑,智慧城市的本質,就是跨領域資源與技術的整合,台灣已具備成熟的科技環境,我們正處在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時刻,政府應借重SI廠商的整合實力,發揮旗艦精神,帶領台灣產業拓展海外市場,讓我們從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