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比病毒更可怕!專訪新任工總理事長苗豐強,誰在破壞供應鏈?

面對中國各大城市陸續封控、開開關關,剛就任工業總會理事長的苗豐強,卻認為病毒會過去,真正摧殘供應鏈的,是人與人的對抗。高成本供應鏈時代到來,台灣如何因應?

4月22日,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現身在南港總部大樓。他剛接下台灣工商團體龍頭——工業總會理事長,戴著口罩、一頭灰髮仍顯得精神奕奕。

76歲的苗豐強會接下工總理事長,可說是臨危受命。

3月3日全台大停電後,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因和秘書長蔡練生之間的爭議,怒辭工總理事長。將近一個月的紛擾,終於在苗豐強出面接棒後落幕。

旗下有聯強、神基、神達、聯成化科和聯華實業5家上市公司,去年聯華神通集團轉投資、美國掛牌的新聚思更以小併大,以72億美元併下Tech Data,一舉躍升全球IT通路龍頭,問日理萬機的苗豐強為何願意接下燙手山芋?

「勇於任事,完全是這個原因,」就任理事長後首次接受媒體專訪,苗豐強對《天下》表示。外界對他的期待,則是帶領工總成員數位轉型,成為數位科技工總。

在兩岸疫情嚴峻的時局受訪,坐在大會客廳中,外界熟悉的《岳陽樓記》字畫前,苗豐強直言,「人和病毒的對抗,人還是在同一陣營共同對抗病毒,」但他話鋒一轉,「令人擔心的是人和人的對抗。」

集團橫跨糧食、化工、電子、IT通路,熟稔國際政治局勢的苗豐強,在上任致詞稿中,直言貿易戰演變為中美兩大經濟體間的摩擦,新冠疫情、烏俄戰爭導致全球供應鏈變得更加脆弱,加上通貨膨脹帶來的物價上漲、人流阻隔的缺工、高成本供應鏈,對傳產及中小企業都是辛苦的挑戰。

台灣該如何因應變局?以下為苗豐強專訪摘要:

問:你如何看這一波上海封城的影響?

答:這次封城很嚴重,外界對中國的清零政策有很多的辯論,電子產業斷鏈免不了,成本增加很嚴重。包含貨車司機們都被卡在半路上,好幾天進退不得,滿辛苦的。大家現在有很多抱怨與抗拒,希望這是短期的衝擊。

 

缺短料,付出多倍價照買

 

問:如果清零政策持續,衝擊會多深?

答:光是這次就很嚴重了,如果持續,那影響層面更大,庫存管理變得很重要。生產端這半年真正缺的短料,可能付出數倍的價格都照買,來解決長短料問題。

 

問:這會導致供應鏈成本堆高,讓通膨問題更嚴重嗎?

答:高成本供應鏈是一個國際問題,這問題在中美貿易戰已經埋下伏筆。烏俄戰爭更影響全世界基本物資、能源和糧食。

烏克蘭加上俄羅斯,小麥出口佔全球30%,大麥佔全球32%,能源供應佔歐洲40%,制裁造成很大的成本壓力,導致全球不平衡。北美及南半球正在評估今年下半年擴張耕種面積。

但追根究柢,當今世界為何變成這樣?過去2年是人和病毒的抗爭,及人和人的對抗,我最怕人和人的對抗。

人和病毒對抗,人還站在同一陣營一起打病毒,這遲早會過去。但人和人的抗爭,從種族歧視、宗教問題,到毫無理由的貿易戰,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事,因為這不只兩國對抗,還勾引全球國家的對立及混亂,破壞過去30年全世界欣欣向榮的願景。

全球化與自由化體系遭到破壞,包括銀行交易體系,像是SWI FT(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),人和人對抗,付出的代價是嚴重的通膨、糧食與能源危機、缺料及環保等世界問題。

供應鏈好不容易建立起來,且接近完美,卻又遭破壞,可以想到的衣食住行、技術、通訊、服務業供應鏈都受到影響。

像最引人注目的半導體缺貨,本來不應該這麼嚴重,中國大陸有很多28奈米廠卻買不到設備,因為日本、荷蘭被禁止賣設備給中國大陸。這對包括歐洲和美國的汽車工業及關連供應鏈影響很大,因為沒有半導體晶片可用。

所以人與人的對抗,比人與病毒的對抗還要嚴重數十倍。

 

問:結構性因素造成高成本供應鏈,台灣是小國,企業與國家該怎麼應對?

答:台灣面積雖然小,但一直是全球經貿的模範生。在目前不穩定的情況下,更要如履薄冰,得強化自己的競爭力。

我自己是做電腦的,在企業中,我就盡量會走電腦化、資訊化、效率化的數位轉型。成本高的時候,更應檢視自己該做什麼。各產業企業數位轉型,會有不同做法。

 

企業自救,須靠數位轉型

 

數位轉型的過程中,也可兼做環保的選擇,譬如用共享經濟的觀念。以前大家都有資料中心,現在可以改去租用雲端。工總裡有些行業走在前面先做了,但還有一半以上,沒想到可以用外面專業的數據中心。

台灣五缺的問題不易解決,但移工問題可以大幅開放。台灣就業人口在減少,前年我們就減少18萬就業人口。

西進南下政策要更務實化,不要說所有工廠都要吸回來,還是要鼓勵大家往外發展,把東南亞納入我們的運籌範圍。

我認為台灣現在的地位及處境的策略是維護和平、不打仗,維護和諧的區域經貿,把我們的競爭力佈局到全球,尤其是東南亞,甚至把東南亞過去偏成本中心的觀念,變成利潤中心,因為東南亞是全球最大市場。

 

重新定位:Made by Taiwan

 

問:這是你心目中想的亞太運籌中心嗎?

答:「亞太運籌中心」是老說法,也是我語重心長的說法(笑)。所謂台灣做區域運籌中心(ROC,Regional Operation Center),就是以前我們常說的Made by Taiwan(由台灣製造),而不是Made in Taiwan(在台灣製造)。

我們應該利用幾十年建立起來的供應鏈。譬如,當年如果都在台灣生產,台灣不會變成電腦王國,因為台灣不可能生產那麼多,這就是區域運籌中心ROC的觀念。

電子供應鏈,花了幾十年的功夫建立,要收回去放到歐洲和美國,並不合理。

因為距離和速度是物流運籌的核心,這種情況下,台灣可重新想一下區域製造中心的概念,如何變成Made by Taiwan,如何善用東南亞,利用台灣現有的地位,來強化我們的服務業與金融業。

今天看區域運籌中心,就是觀念上、制度上、法律上,用自由貿易的概念就是把法律簡化,容易執行。台灣金融業可能很難取代新加坡和香港,但利用現在建立好的供應鏈,包括東南亞及中國,來強化我們的金融體系、投資併購法令、內陸交通。

譬如從全台各科學園區到各高速公路或到港口,應多架設立體化的出口,改善目前平面式出口的塞車現象,像這類基礎建設應該好好規劃建設。

很多基礎建設可透過金融界大量證券化,利用國內過多的資金,利用好的服務業,強化台灣的基礎建設。

ROC應該包括,檢視東南亞區域供應鏈的優勢,國內產業上、中、下游的平衡,以及進出口量、投資的開放、匯率的影響,並努力加入FTA(自由貿易協定)。

 

人和人抗爭造成結構性改變

 

問:你認為,人和人的對抗可能改善嗎?

答:現在就是國家間的對抗,太嚴重了。美國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,為了自身安全,把戰線一直往前推離美洲,東邊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(NATO),西邊則將陣線拉到東南亞。

 

問:所以人和人對抗走向惡化?

答:不但惡化,還在促進惡化。

 

問:這局面若往下走,高成本供應鏈就會是長期現象?

答:這很難回答,因為即便是自由民主選舉,也變成很不work(運作良好),這是我比較悲觀的地方。

企業要自己用科學方法,設法自保,企業本來就要走多角化、國際化、效率化,用國際化力量來淡化政治或人跟人之間的紛爭。

很多事,只能靠時間解決,但觀念更重要。

台灣也要想,這兩個國家(美國和中國)就是不一樣,所以台灣要強化自己的商業能力、經濟能力,並簡化流程限制,開放型的思考,多用FinTech(金融科技)、大數據及AI化的應用來提高效率。

我們鼓勵合併、全球化、自由化,這方面需要很多規範的支持,這也是為什麼企業要科技化、效率化。保持自由營運(Freedom to Operate)才能永續長遠經營。(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747期

 

高成本時代來臨 苗豐強:貫徹Made by Taiwan 打造亞太運籌中心:https://youtu.be/a1wDPteKadY